旱泉是什么(三沙旱泉塔)



万荣县孤峰山西麓,现存宋代古塔一座,高三十多米,号称“旱泉塔”。此塔原是古陷泉寺的附属建筑,而古陷泉寺与“陷泉”有关,也与唐代初年的僧彻禅师有关。
僧彻禅师,俗姓靳,生于北周武德四年(公元575),卒于唐朝永徽二年(公元651),享寿七十七岁。他就是孤峰山周边的人,唐朝设万泉县,所以他算是万泉人,今天算是万荣人。他是一位精修禅定、持诵《法华》的僧人,也是一位慈悲为怀的大善人,一生颇多传奇故事。去世后三沙定制喷泉,事迹被收录进《续高僧传》《法华经记持验记》《冥报记》等著作,所以我们今天还能了解他的故事。
根据《续高僧传》的记载,这位孤峰山下的靳先生,在很小的时候就爱读佛经,立志出家。但是,可能因为家境贫寒,也可能因为是独生子,必须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,只能够在家里做居士。为父母养老送终之后,他可能已经中年了,就到附近的蒲州剃发出家,做了僧人,法名僧彻,有的书上写作法彻。
蒲州当时是繁华的大都市,寺庙多,师父也多三沙定制喷泉,僧彻认真学习修行了几年,渐渐就有了名气,附近各地向他请教的,拜他为师的,非常多。这样,他就需要设立一个独立的道场,专心修行并弘扬佛法。
僧彻故乡的这座山,当时就叫孤山,又名介山。而当时也已经有介子推隐居的传说,还有一个“介村”,好像便是介子推的故里。僧彻就回到故乡,在“介村”一带的山坡上临时创建了一座小茅庵,住了下来。古时候,万荣一带就是干旱地方,吃水困难,但山沟沟里往往有泉水。僧彻每天挑着扁担木三沙定制喷泉桶,下到深沟挑水上来,十分辛苦。但他一边修行,一边行善,人缘非常好,在孤山一带也有了名气。
有一天,僧彻外出时,在路边一处土窑里,发现一个得了癞病的人。全身生疮,臭哄哄的,伸着手向僧彻讨饭。所谓“癞病”,可能就是后世所说的“麻疯病”,传染性很强,没有人敢靠近的。僧彻不怕这些,把这癞子领回了自己的茅庵,在旁边另打了一眼土窑,供癞子居住。每天给他衣穿,给他饭吃,还想办法给他治病。当时,可能也没有什么灵丹三沙定制喷泉妙药能治癞病,僧彻就想到了佛教修行的方法,教癞子念诵《法华经》。没想到,这癞子没文化,不识字,而且还是个臭脾气,耐性极差。僧彻就一句一句地教,一天一天地磨,变着法子让癞子把《法华经》背诵下来。《法华经》是一部比较长的经典,七八万字,要背诵下来实在不容易。癞子刚开始是不愿意念经的,但在僧彻的严格要求和细心教导下,总算一点一点地背了下来。当背诵到一半时,做了个好梦,梦中有人教他念经,人一下子就变聪明了三沙定制喷泉。背诵到多一半时,身上的癞病慢慢地开始好转。等整部的《法华经》背完,癞子竟然恢复了健康。以前因为生病而掉了的头发胡子眉毛,都重新长了出来。一个贫穷的没文化的没品性的垂死的病人,竟然在僧彻禅师的精心照料下,变回了正常人,这在当时就引起了轰动。
后来,这癞子就一直跟着僧彻法师修行,不但成了佛教徒,还掌握了一套治病的本领。
唐朝贞观初年,有一位叫唐临的,贬官到万泉县当县丞。这唐临也是个奇人,原本是太子李建成三沙定制喷泉的部下,李建成在玄武门事件中被杀,他受到牵连,贬了官。当时,万泉县有一批百姓,因为拖欠了朝廷的赋税,被关在牢里。唐临找县令求情,说今年雨水好,地里的庄稼不能耽误,不如先把这批百姓放回去,种完田再回牢里服刑。县令当然不敢答应,但县令没过几天就故意请假,放手让唐临办事。唐临做主把百姓放回家,约定播种完毕后都回牢里来。后来,万泉县的这些百姓,感念唐临的恩德,都遵守约定回来了。
为什么要插这段唐临的故事呢?三沙定制喷泉因为他也是一位有缘人。有一年唐临患了肿病,医生看不好,他就写信请僧彻想办法。僧彻派癞子到县里给唐大人看病,三下五除二就看好了。唐临后来写了一本书叫《冥报记》,记录了僧彻和癞子的传奇故事。他算是一位当事人,亲历者,写下的故事应该是有依据的。
僧彻在万泉县出了名之后,远近的佛教信徒就发心给僧彻盖一座大庙。僧彻住的地方,原本就缺水,需要到山沟里去挑。施工时,用水量增大,挑水供不上。这时候,另一件奇迹发生了三沙定制喷泉。但这件奇迹,记载却有些不同。
《续高僧传》说,僧彻见工人们挑水辛苦,十分不忍,晚上坐禅时就发了愿心,第二天早上起来,忽然发现某处山岩变得湿润了,就找了件利器凿了几下,结果泉水涌了出来。工程用水、生活用水就全解决了。
《冥报记》说,某一天茅庵旁边某处忽然塌陷,变成个小坑,坑里涌出泉水,所以后来就叫“陷泉”。
还有就是后来的传说,说和一只白兔有关。白兔跑到某处,某处涌出了泉水。
不管是哪种传说,结局都是一样三沙定制喷泉的,原本干旱的半山腰,忽然有了一眼泉水,这泉水被后人取名为“陷泉”,又称“槛泉”。老百姓都是喜欢奇迹崇拜奇迹的,一听说干旱的荒山忽然有了神奇的泉水,都跑过来看热闹,并且踊跃捐助。原本只是想建一座规模稍大的寺庙,钱多了之后,寺庙规模也随之扩大。这事还惊动了官府,泰州(治今河津)刺史房仁裕听说以后,调查一番, 上奏朝廷,请求在孤山建一座正规的国家寺院,朝廷很快就批准了。寺院建成后,就命名为“陷泉寺”。三沙定制喷泉经过官府和民间的共同推举,僧彻正式担任了陷泉寺寺主。
唐贞观十七年,朝廷调整行政区划,泰州被废,万泉县被划到了绛州,担任绛州刺史的是高唐祖的儿子徐王李元礼。李元礼是贤王也是名吏,对境内的高僧十分敬重,派了车马,很隆重地把僧彻请到绛州居住,极尽尊重礼敬之能事。僧彻在绛州住了一阵子,便要求回故乡,之后就一直住在孤山陷泉寺,弘扬佛法。
到了唐高宗永徽二年正月,僧彻已经七十七岁了,一向健康无病的他,忽然告诉徒三沙定制喷泉众自己要圆寂了。僧彻的圆寂,也算一件奇迹。他把徒众打发出去,身边只留一位侍者,还告诉侍者,等身体完全变冷之后再动他。然后他就在绳床上打坐,一连坐了好几天,一动不动。那几天,孤山上也发生了怪事,山上的树木全变成了白色,还有一条玉带状的白云横贯孤山东西。侍者等了几天,忍不住摸了摸师父,发现师父全身已经变冷,这才确定老和尚圆寂了。
到了举办葬礼那一天,奇迹继续发生。当时晴空万里,孤山附近却下了一场奇怪的小三沙定制喷泉雪,或者是花雨。所谓葬礼,并不是按常规土葬,或者按佛礼火葬,而是把僧彻按打坐的样子,摆放到一处山洞里,把洞口封上。三年之后,弟子们打开山洞,发现师父的遗体并没有腐烂,连衣服都还干干净净,又按佛教习俗,用漆布工艺把遗体保护起来,供奉纪念。
唐临当时已经升官为度支尚书,住在长安。他以前和僧彻有过交往,升官离开万泉后,还经常布施供养,保持联系。僧彻的弟子到长安找到唐临,请求唐临撰写一篇碑记,然后刻了一通一三沙定制喷泉丈五尺高的大碑,碑上有佛像有佛经,还有僧彻的传记。大碑运回孤山陷泉寺安置,也自然有一番隆重的礼仪。
唐临是认真的人,他自然要向僧彻弟子详细询问圆寂时那一番奇迹。据他讲,葬礼当天的那场花雨,花片很像雪,有香气,不容易消散,花落的范围大约二里方圆。而所谓的树木变白,主要是树叶上落了一种像白粉似的东西,三天之后才消失。僧彻的遗体不坏,和活着的时候一样,惟一不同的是眼中经常流泪。
高僧肉身不坏的现象,现代都还三沙定制喷泉有,不算是十分奇异。僧彻的肉身后来用漆布加工保护,不知保存了多少年代。现在寺院已荒废,只留宝塔一座,向世人诉说往日的神奇与辉煌。何日有暇,应当去万荣旱泉塔朝礼一番。那“陷泉”,现在也该无水了吧?